日期: 2010-08-30
点击量: 51
本报于8月18日(详见浙江日报8月18日第12版)正式启动了“浙江双十佳特色旅游模式”推选活动。本次活动以“透视浙江旅游产品,解读成功机制之谜”为主题,旨在对全省多种旅游类型和优秀旅游机制进行详细梳理,从而产生“特色旅游模式”,供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学习、借鉴,并满足各类游客不同的旅游需求。活动推出以后,组委会不断接到咨询、报名电话,读者和网友更是积极投票、推荐,截止发稿前已向组委会推荐了100多种旅游模式。
申报旅游模式
名称颇具创意
每位游客出行都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、旅游动机、闲暇时间来选择不同的旅游方式,因此,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旅游类型。除了组委会在报纸上刊出的40种旅游类型之外,读者又推荐了修学旅游、爱情主题旅游、新农村旅游、博物馆旅游、避暑旅游、宗教旅游、古城旅游、戏剧旅游、高铁旅游、地质旅游、梯田旅游、登山健身旅游、赏花旅游、历史文化旅游、商旅互动旅游、服务民生旅游、“瓯江怒涛,红色旅游”、“渔家民俗,海岛旅游”等旅游模式,以及多种旅游经营模式、旅游发展模式、旅游组织模式和旅游管理模式。这些颇具创意的旅游模式名称,见证了浙江旅游产品的丰富多彩,也再次凸显了浙江人善于创新,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。
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地不少旅游集团和规模较大的旅游企业也积极响应本次活动。其中酒店申报的多为“度假旅游”、“会务旅游”、“商务旅游”等旅游模式。旅游集团申报的多为“主题公园旅游”、“高端地产旅游”、“休闲旅游”等旅游模式。
除了地市、县(市、区)咨询、报名该活动外,景区、乡镇、行政村也踊跃报名。景区申报的旅游模式多种多样,包括“名人故里旅游”、“生态旅游”、“红色旅游”、“名山旅游”、“遗产旅游”、“休闲旅游”、“湖泊旅游”、“园林旅游”、“森林旅游”、“洞穴旅游”、“瀑布旅游”等。乡镇申报的多为“古镇旅游”、“乡村旅游”、“农家乐旅游”等旅游模式。而行政村申报的多为“文化旅游”、“水果采摘旅游”、“古村落旅游”、“古民居旅游”等旅游模式。
特色是旅游之魂
文化是旅游之基
旅游业经常被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,同时也是就业和经济繁荣的主要源泉。由于各地的经济、政治、文化以及产业政策上的差别,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差异很大,从而使全省旅游业出现了多样化的旅游模式。在多种机制中,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机制始终被业界认为是最成功的旅游模式。
业内人士指出,“特色是旅游之魂,文化是旅游之基”,我省许多地区都拥有特殊的旅游资源,在如今“物以稀为贵”的旅游市场,便形成了以“特”取胜的共识。所谓特,是指旅游资源独特、珍贵、稀有性强。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特色就是旅游新一代产品和项目的生命所系,独特性是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。相反,如果缺少特色,如形式雷同的重复建设、千篇一律的模仿等,就难免使人感到乏味,缺少吸引力。最大、最高、最古、最多、最稀、最奇、最美的旅游资源,往往先声夺人,吸引力大。
专家指出,旅游类型是指具体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若干不同形式,即旅游活动项目的差异性、多样性、特色性。每一种旅游类型的产生,都以能触发不同旅游者的不同旅游欲为前提,以可资游览的旅游资源为基础,以旅游经营者提供不同旅游需求相适应的活动方式为桥梁。由于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,当今的旅游已涉足广阔的空间,深入到社会经济、政治、科学、文化、民族、宗教等各个领域,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。因此,旅游项目也具有多样性,呈现出不同的旅游形式,而且大量地交叉进行。
据活动组委会透露,9月中旬本报将刊登60家“浙江特色旅游模式”入围单位公告。在入围公告刊出前,浙江各地市、县(市、区)、乡镇、行政村、旅游景区、旅游管委会、旅游集团、旅游饭店、旅行社、旅游商场、旅游联合体、旅行社联合体、旅游相关协会仍可报名参选。